海外科技巨头陆续接入了DeepSeek
题图来源 | Unsplash
2025 年 1 月 31 日,在中国人们还在喜庆洋洋地欢度年初三这一天,海外科技巨头们不约而同地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亚马逊的 AWS、微软的 Azure、英伟达都宣布接入 DeepSeek。
有趣的是,微软这位 OpenAI 的股东,前一天还在炮轰 DeepSeek 非法窃取了 OpenAI 的知识产权。
可以说是画风突变。
面对 DeepSeek 这个低成本的“香饽饽”,他们还是很诚实地选择了商业利益至上。
地缘壁垒?还是先搁置一边吧。
接入 DeepSeek 成为潮流
DeepSeek 让 C 端用户感到惊艳的,是它的超强「思维链」模式。
毕竟很多时候,结果是什么不重要,过程推导才更有启发性。
DeepSeek 让 B 端用户欣喜的,则是它的「低成本」优势。
毕竟 DeepSeek-R1 在数学、代码和自然语言推理等任务中性能接近甚至部分超越 OpenAI 的 GPT-o1 模型,且训练成本仅为 600 万美元,远低于美国巨头动辄数亿美元的投入。
这种「小力出奇迹」的效率革新,是吸引海外科技巨头们的核心优势。
2025 年 3 月 31 日同一天,微软、亚马逊、英伟达,纳斯达克 7 巨头的其中 3 位,都官宣接入了 DeepSeek-R1。
这一天,外媒的文章纷纷刷屏:“DeepSeek-R1 models now available on Azure/AWS/NVIDIA NIM.”
毕竟 AI 开发者的成本降低了,对这些巨头们来说,都有好处。
降低成本,可以增加需求。
无论是像微软 Azure 提供 AI 开发环境的,还是像亚马逊 AWS 提供云服务的,又或是像英伟达卖芯片和提供全套软件服务的,都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参与 AI 开发。
众人拾柴,火焰才高。
开源+闭源双轨制?
DeepSeek 的强势在于,不仅打破了技术领域的单一霸权,还终结了单一国家的主导地位。
DeepSeek 啪啪地给闭源模型打了两记耳光,又动摇了“算力为王”的固有思维。
让所有人都可以弯道超车。
不管中国还是美国,都不存在只有一个绝对 C 位。
世界总是这样有趣的「剪不断理还乱」。
一边想着脱钩断链,一边又重新上链。
我们都是在找着复杂系统的最优解。
有的想构建闭源生态。
比如原本的微软+Open AI、新鲜出炉的苹果+阿里,他们想深度绑定,想安全可控,想稳住自己的龙头地位。
有的想构建开源生态。
比如 DeepSeek+everybody,他们想灵活组合,想开放共赢,想用群体性的力量助推 AI 技术“长江后浪推前浪”。
技术要素通过开源自由重组,创新不再依赖于单一个体,而是演变为全球智慧持续碰撞的繁荣生态,迸发绚烂的烟火。
“ 我们不是在建护城河,而是在造洪水,当创新浪潮来自每个开发者时,任何垄断者都将被淹没。”
未来的 AI 格局也许是:开源生态+闭源生态双轨制,两条路并行走。
就像苹果闭源生态与安卓开源系统,高端定制与普惠需求同时存在。
我们见证了 DeepSeek 的诞生,见证了 AI 竞争的着力点从「技术单点突破」演变为「生态适配效率」。
真正的成熟在于不再是一股脑地追求“谁强谁弱”,而是致力于找到复杂系统里的最优解。
这也才是 AI 的星辰大海。
写在最后
接下来就是一场看谁更擅长“组局”的游戏了。
英伟达让众多云厂商和模型公司适配 CUDA 生态,成为一位成功的“组局者”;苹果让全球开发者和服务商深度绑定 App Store 生态,又是一位“组局成功”的玩家。
DeepSeek 让技术更加“平民化”,又将催生怎样的组局范式?
世界今已开源,AI 的潘多拉魔盒已打开。
那些曾经被高墙围困的智慧,如今正自由地,流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