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克创新的出海之路1.5万字深度解读,让正确的事自动发生

引言:所有稳健增长的公司,都值得被深度研究

每次我开线下沙龙,或者带队做“实战营”解牛会和磨刀会,总有人问我:

大师兄,你见过那么多公司,谁是你觉得最有参考价值的品牌?

我的答案常年不变:安克。

不是因为它融资最多,营销最狠,资本故事最漂亮。

而是因为它最稳。

2024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平台规则反复,运费飙升,亚马逊算法大改。 整个跨境电商行业高喊着“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但安克创新的财报却异常从容:

营收247.1亿元,同比增长41.14%;

净利润21.14亿元,同比增长30.93%;

2025年一季度,营收59.9亿、利润5.99亿,同比均涨36.91%。

它不是靠爆品,不靠补贴,不靠站外黑科技。

它靠的是基本功。靠的是机制。

所以,我决定把这些年积累的观察,整理成这篇两万字的深度解读报告。

这是写给所有认真做品牌的出海人。

也写给每一个想在长期主义中赢到最后的你。

第一部分|安克做对的五件事,看起来都不难,做到才算真本事

在过去十几年里,我见过太多中国品牌的兴起与衰落。

有些企业高调起步,凭借一个“爆品”一炮而红,结果半年之后团队解散、库存爆仓; 有些企业对着数据表格“精算未来”,却最终卡死在第一波现金流断裂上。

但安克不一样。

它从不争第一,它只求长跑。 它没有惊天动地的融资故事,却一笔一笔做出了十亿美元级的收入和利润。

我说安克值得学习,是因为它身上有五种“看起来很普通、但极其稀缺”的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一件件拆开。

一、找对方向:不抢风口,只打刚需——安克为什么不做性感的生意?

在我们带实战营学员做选品训练时,我常说一句话:

“最危险的产品,是看起来机会很大、但你没能力跑赢对手的那种。”

安克的战略起点,就是“避开性感,专注刚需”。

早年市场上还在追逐蓝牙音箱、无人机、自拍杆,安克已经默默开始做数据线、充电器、插线板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了。

你觉得这种产品低门槛,卷价格,没技术壁垒? 它恰恰反过来问:

“谁来解决这个类目里,用户反复抱怨的那些糟糕体验?”

于是你看到,别人做一款快充头追求瓦数突破,安克做的是:不发热、不炸机、能通用的快充头。 别人打价格战,安克打的是体验战。

这不是保守,这是极度的理性。

我们拆开来讲,安克是怎么选定这个方向的:

用户痛点高频反复出现:日常充电行为是所有3C用户的刚需动作,天天要做,月月要做;

技术门槛“恰到好处”:低端厂家做不稳,大厂懒得做,好体验反而成稀缺;

标准开放可控:USB-PD、快充协议等技术标准逐渐成熟,可兼容、可统一、不容易被独占;

平台入口属性强:亚马逊消费者搜索“charger”“cable”的频率极高,是“流量原点产品”。

而这些点,一环套一环。

就像打铁一样,安克不是选了“最亮的地方敲”,而是选了“最容易敲出火星”的地方。

而这套打法,是可以复制的。

你现在去翻亚马逊美区的类目销量榜单,前100名里,安克常年稳定出现:

快充类目TOP5;

数据线类目TOP3;

蓝牙耳机类目前十;

投影仪类目TOP15。

你发现了吗?

它不是把一个类目打爆,而是把多个“用户刚需 × 体验失焦”的品类逐一接管。

这是“品类优先战略”的典型代表。

我讲这个,不是为了强调“要找冷门市场”,而是想强调两个字:

切口。

安克找准了切口。 不是最大市场,也不是最时尚技术,而是:

用户忍得最久、

大牌不重视、

小牌做不好、

而它刚刚好能做得极致的那一块。

安克的选品,不是爆品思维,而是生态思维。

从“刚需数据线”切入 → 绑定品牌认知 → 扩展充电头 → 进入车载类目 → 扩展快充电池 → 切入投影、家居 → 打开智能家居入口。

它的路径,从未脱离两个关键词:

体验刚需,用户信任。

第二部分|产品之道:安克的产品到底好在哪?

在实战营我反复强调一个观点:

好的产品不是你觉得好,是用户用了没脾气。

你可能在各个平台刷到过一句经典的用户评价:

“用了四年还像新的一样,根本没坏过。”

这句话几乎成了安克式产品力的代名词。

但产品好,是怎么做到的?靠运气?靠设计师灵感爆棚?靠原材料比别人贵三倍?

都不是。

我们今天把“安克的产品之道”拆开讲——从用户需求起点,到内部流程机制,再到技术逻辑与品牌体验,一共五大部分,逐项拆解。

我要回答一个问题:

安克到底是怎么把一个“看起来毫无技术含量”的数据线,做到全球第一的?

答案是,它从来不靠一锤子爆款,而是靠一整套体系,构建出了长期产品竞争力。

我们分五节讲清楚:

一、从用户的忍耐点出发,而不是灵感出发

大多数产品经理,在立项时会问一个问题:

“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更牛的东西?”

但安克的产品经理问的是:

“用户到底在忍什么?”

举个例子,安克早期做USB数据线时,并没有去比“传输速度”,而是去解决一个用户最真实的痛点:

容易断。

插头松。

拿在手里一股塑料味。

弯几下就坏。

用一年,已经破皮。

这不是性能,而是体验。

它不是为了惊艳你,而是为了在你习以为常的地方,提供更高的“体验底线”。

在这种思路下,安克定义了产品设计的第一原则:

不做不必要的创新,专注让体验“不出问题”。

这不是保守,是极致的克制。

你去翻它的数据线设计规格书,会看到这样的字眼:

插拔寿命:10,000次

承重强度:30公斤

弯折测试:30,000次不变形

这些标准不是工业规范,而是“抱怨清单”反推出来的真实应对。

我们公司内部现在也学到了这点: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优化一个产品时,最好的方法不是找竞品,而是问一句:

“有没有用户用完这东西,第一反应是:哪里不舒服?”

安克不是“想明白了才出手”,而是“用户用明白了它才放心”。

二、系统机制代替个人灵感:差评是最大资产

你以为安克的产品靠设计天才、工程狂人?

其实它靠的是:

全公司协同响应用户负面反馈的能力。

在深圳,安克设有一个VOC(Voice of Customer)中心,连接着全球几百万用户的实时评价系统。

这个部门不归产品,不归客服,而是作为独立部门,和工程、品控、市场、研发部门平行对接。

它的任务非常简单:

每周汇总所有平台(Amazon、BestBuy、Walmart、独立站)的1-3星差评;

结构化标注,归因建模;

推送至各品类负责人,进入产品下轮升级节奏;

重大问题形成“产品危机事件卡”,全线跟进,必要时推迟上架时间。

也就是说,安克不是靠“想好产品再投市场”,而是靠“投市场找出产品问题,再反推机制完善”。

这才是真正的产品闭环。

你随便打开Anker的亚马逊评论区,点进一条差评,十有八九都有标准格式回复:“Thank you for your feedback. We have addressed this in our next version.”

这不是PR,是真实行动。

这让我想起我们零亿出海一个实战营学员在美区做手持电动工具,运营做得不行,一直没有突破。

我们带他从VOC入手分析差评,结果发现有78%的负面评价集中在“电池扣不紧”和“机身油漆脱落”,一看就是供应链出问题。

最后换了供应商之后,直接五星率提升20%。

不是销量的秘密找不到,而是你从来没认真听用户怎么骂你。

三、安克的工程功夫:不是黑科技,是深挖细节

很多人说安克的产品没啥技术门槛,毕竟就是数据线、充电器、耳机……

但你知道它为了解决“接口松动”这个问题,做了多少事吗?

自研了三款公母端弹片组合模具;

引入德国耐压弹簧,测试30,000次连接寿命;

找了六个国家的不同温湿度实验室做老化测试。

结果是一条数据线可以用5年不断。

你觉得这是小事吗?

在美国,70%的用户是“用了坏了才换”,只有10%是“为了更好才买”。

安克的产品策略是:不去说服你买它,而是让你买完就不想换。

你可以理解为:

有人做“让你看见惊艳”的创新;

安克做“让你忘记存在”的稳定。

这是产品的两个方向。

前者靠流量和情绪;后者靠体验和复购。

你说哪一个更慢?当然是后者。

但你说哪一个更稳?也还是后者。

我们现在做跨境也学这个路子,很多时候团队说“这功能别人有我们也得加”,我会反问一句:

“这东西用户真的在用吗,还是你在焦虑?”

安克的好,不是技术上的“高”,而是认知上的“深”。

四、从供应链到用户交互,全链条围绕“极致体验”设计

我有一次和一位安克前产品总监聊,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的话:

“我们设计产品不是为了‘推向市场’,而是为了‘服务一位正在使用它的朋友’。”

这不是情怀,是战术。

安克的产品打磨,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整个链路的“用户感知一致性”上。

包装:从开箱的第一秒建立信任感

安克早期做品牌形象设计时,找了硅谷的一家视觉顾问公司做用户感知研究。 结果显示,大部分用户对中国制造产品的第一印象,决定于两个场景:

打开包裹时的“第一眼”;

插入设备时的“第一触”。

于是安克把开箱体验当作产品体验的一部分来研发:

包装色调统一蓝白,强化信任感;

抽屉式包装设计避免剪刀破坏产品;

用户手册字体清晰,用语克制,语言本地化程度高达90%;

每个盒子都统一配备二维码,扫码即可售后/换新。

他们甚至研究了“Amazon FBA仓储压箱模型”来确定包装抗压标准。

你可能觉得这些是小事,但他们知道一个道理:

消费者不是因为功能决定复购,而是因为感受决定复购。

用户交互:不是APP功能多,而是干净、直觉

比如在Eufy智能摄像头的手机端App上,他们做了非常多的“非必要但贴心”的交互细节:

安装过程中自动识别路由器信号强度;

弱网络条件下自动切换到最低画质录制以保证记录完整;

用户离家时APP通知提醒是否布防;

非常规时间段被拍摄自动标记为“可疑事件”并高亮;

这些细节,很多人没注意到,但你用久了就知道:它不是智能,而是聪明。

有意识地“理解用户习惯”,而不是“炫耀科技配置”。

退换货政策:大方背后是自信

亚马逊平台上,安克的退货政策极其宽松。 即便没有任何技术性故障,只要用户主观上觉得“不喜欢”,都可以无责退货。

这是亏本生意吗?

不是。

安克根据统计发现:

退货率远低于平台同类均值;

大部分退款客户会选择重新购买其他产品;

顾客在退货后的CSAT评分反而更高。

他们理解一个底层逻辑:

如果你在产品体验上下足功夫,退货反而是一种二次转化机会。

真正的品牌信任,不是来自“尽善尽美”,而是来自“我知道你会兜底”。

五、复购背后的心智渗透模型:品牌做得好不好,看的是“懒人指数”

什么是懒人指数?

就是一个人需要再买一根充电线时,他是:

打开亚马逊搜索“Anker”,直接买一条;

还是重新看一堆产品、比参数、读评论、再犹豫?

如果他属于前者,这个品牌就“植入”成功了。

安克的策略就是:

不做“决定型品牌”,做“习惯型品牌”。

所以你看到它几乎没有社交媒体刷屏,也不做联名限定,更没有内容营销KOL造神。

它做的是:

品牌统一性(无论在哪个平台、什么国家、打开Anker都是“那个蓝白世界”);

产品风格一致(无论是耳机、充电宝、扫地机,都有一股“踏实、简洁、克制”的气质);

用户手感雷同(从按钮回弹力到说明书语言,都是统一的“安克式语气”)。

而这一切,构成了用户心中的一种“默认信任感”。

这种品牌,是最可怕的。

不是做情绪消费,而是做“稳定器型消费”。

小结:安克的产品哲学,不是“惊艳”,而是“没毛病”

讲到这里,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安克的产品哲学五个核心:

不是从“想做什么”出发,而是从“用户忍什么”出发;

差评不是羞辱,是产品更新的“前沿雷达”;

工程标准不是炫耀,是体验的最底层结构保障;

全链路围绕用户感受设计,细节决定复购;

产品不是让人喜欢,而是让人懒得换。

它的核心产品力就是:

用五年都不出问题,用一次就记得这个牌子。

这种产品哲学,做起来不难,复制起来极难。

因为它不是靠一两次灵感,而是靠整个公司文化的长期克制与体系建设。

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在亚马逊平台,长期霸榜多个类目,却几乎没有一款“爆红爆灭”的产品。

安克从不“爆火”,但它从不“下火”。

这,就是稳健型品牌,靠产品打下的地基。

第三部分|品牌之道:如何让老外忘了你是中国品牌,却记住你值得信赖?

如果你现在打开美国亚马逊,搜索“charger”,排在前面的不是苹果、三星,而是Anker。

如果你走进美国BestBuy、沃尔玛线下店,Anker的货架和Apple、Belkin摆在一起,标签上清楚写着“Top Seller”。

再打开YouTube、Reddit、Quora,你会发现北美的消费者谈起Anker时,说得最多的词是:

reliable(靠谱)、durable(耐用)、clean(简洁)、professional(专业)。

你会发现一个很奇妙的现象:

虽然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公司,99%的高管和研发都在中国,但外国用户常常误以为Anker是“来自德国的工程师品牌”。

为什么会这样?

今天我们来拆解安克的品牌之道。

不是品牌传播,不是品牌包装,不是讲品牌故事。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构建”——它是怎么在全球用户心中,种下一个强而稳的认知锚点的。

我们分五节展开:

一、品牌起点:不是讲出来的,是体验堆出来的

很多公司做品牌的第一步是“定位”,第二步是“广告语”,第三步是“投放渠道”。

安克不是。

它的品牌是“用出来的”。

品牌第一性原理是:信任成本的降低。

用户买了你一次,觉得值,下次不用再比较,直接下单。 这就是品牌。

而这种信任,不靠讲,是靠一口一口啃出来的。

Anker从第一天开始就做“可复购型品类”:

一根数据线不够,再来一个快充头;

一套充电组合满意了,再考虑移动电源;

再后面,进入智能家居、投影仪、蓝牙音箱……

它通过“体验一致性”,建立了品牌信任路径。

所以我们看到:

用户不是一开始就记住Anker这个牌子,而是用着用着,就开始搜Anker了。

这和那些靠品牌故事、热点事件迅速蹿红的品牌,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径。

二、品牌调性:克制、统一、克制、再克制

我特别佩服安克的一点是:从不浮夸,从不迎合,从不搞花活。

你打开Anker官网、亚马逊旗舰店、TikTok账号、YouTube频道,会发现几个共同点:

品牌色统一蓝白;

文案用词极少修辞,几乎没有“最”字;

界面极简,不讲故事、不拼热词,只讲产品;

所有子品牌(Eufy, Soundcore, Nebula)调性高度一致;

跨地区视觉风格、文案风格保持统一。

这不是巧合,是机制。

安克从2016年起就内部建立了“全球品牌一致性工作组”,制定了细致到“用户评论回复语气”的品牌规范手册。

它不是让各个地区各自发挥,而是让全球任何一个触点,用户都能感受到“这就是Anker”。

品牌调性不是靠设计师发挥,而是靠标准库复制。

这在出海品牌里,几乎是第一个做到的。

三、品牌内容:不做炫技视频,只做“有用”的测评传播

你见过Anker在B站刷爆款视频吗?没有。

你见过Anker请明星代言吗?没有。

你见过它在海外投超级碗广告吗?没有。

它的核心传播是什么?测评。实测。拆机。对比。

Anker深知,它的产品没那么性感,但就是实用。

所以他们做内容传播的策略是:

与大量中小型科技测评YouTuber合作;

每个产品上线前,送100家博主进行拆解评测;

产品发布页面配套“使用逻辑说明视频”,几乎无废话;

不打“第一”,只说“更稳定”“更通用”“不发热”;

他们知道:

自己不是为了刺激情绪,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所以内容传播的核心就是:别让人后悔点击,别让人困惑下单。

这也是品牌内容的极致克制。

四、品牌渠道:平台品牌优先,全渠道体验统一

我们中国出海很多品牌,最大的问题是:

一到多渠道就风格失控。

在亚马逊一套调性,独立站另一套调性,线下门店乱贴logo,TikTok上又突然搞潮牌路线……

但Anker从来不这样。

它最早是亚马逊VC起家,后来同时运营亚马逊SC、DTC独立站、线下零售、运营商合作、电商平台矩阵,但从未失控过。

这靠的是“全渠道品牌一致性中台”:

所有图片由中央创意团队统一输出;

所有文案由内容资产管理系统统一翻译、审核;

所有SKU定价、命名、版本一致,避免用户混淆;

所有评论区管理机制规范,跨平台一套系统抓评论响应;

他们知道一个常识:

用户不区分渠道,只在意体验是不是一致。

所以安克的品牌,不是在哪个渠道最强,而是在哪都“看得顺眼、买得安心”。

这才是真正的全域品牌。

五、品牌护城河:不是记住你,是默认你

我常说:一个品牌做到极致,不是“用户记住你”,而是“用户默认你”。

用户去买充电宝,不查品牌,直接搜Anker。 用户手机线坏了,不对比,直接再买一根Anker。 用户想升级快充电源,第一反应还是Anker有没有新款。

这就是品牌护城河:高信任 × 高复购 × 低切换成本。

而这种护城河,是靠无数次产品交付、售后处理、交互界面、物流时效一点一滴堆出来的。

你看不到它的“爆款故事”,但它在用户心中,成为了一个“可以不犹豫的选择”。

这,是最顶级的品牌能力。

小结:安克是中国第一批真正建立“全球品牌机制”的出海企业

我们常说“出海要做品牌”,但品牌不是一句口号。

它是一个公司所有环节——从设计、生产、包装、传播、客服,到售后——每一次用户交互都保持一致,最后累积出来的认知资产。

而安克做到了。

它让用户忘了它是中国品牌。

但让用户记住它,是值得信赖的品牌

第四部分 渠道之道|安克是怎么赢下亚马逊?又是怎么走出亚马逊?

你可能听过一句话:

“中国制造卖全球,绕不过亚马逊。”

而在“亚马逊出海”这条赛道上,安克几乎是一座灯塔。

在过去10年,安克在亚马逊平台几乎完成了:

多类目霸榜,常年保持在耳机、充电器、投影仪、智能家居多个大类目前10;

多品牌矩阵,不仅Anker本牌卖得好,子品牌Eufy、Soundcore、Nebula也各自独立出圈;

全球站点布局,覆盖北美、欧洲、日本、澳洲、印度,且本地化极深;

被誉为“最懂亚马逊的中国品牌”,受邀成为VC计划核心合作伙伴。

但你别以为它只是一个“平台型卖家”。

从2020年开始,安克就启动“去平台依赖”的多渠道战略,全面构建DTC官网、电商平台矩阵、线下零售、运营商渠道的全域触点体系。

这一章,我们就拆解这两个问题:

安克是如何在亚马逊建立绝对优势的?

它又是如何从亚马逊跳出,走上品牌全渠道的?

我们分五节解读。

一、亚马逊VC起家:站在亚马逊肩膀上起跳

安克早在2012年就加入了Amazon Vendor Central(VC)计划。

这是亚马逊面向“品牌制造商”的邀请制项目,其本质是:安克将产品“批量供货”给亚马逊,由亚马逊来定价、运营、发货。

这个体系有几点极大优势:

平台加权展示:VC产品会在搜索中优先排名;

免平台服务费:相比SC卖家抽成更低;

带A+页面特权:可以设计富媒体展示;

库存由亚马逊负责:大幅降低履约和退货成本。

很多人说VC“不灵活、毛利低”,但安克却反其道而行之——

把VC当成“获客与品牌沉淀的主阵地”,把SC当成“利润池”,把独立站当成“用户资产池”。

从一开始就不是“哪里卖货就往哪里跑”,而是清晰的渠道角色定位。

而VC最大的优势,是能打穿平台规则,建立认知壁垒

二、选品策略:不追爆款,而是打“持久刚需类目”

在亚马逊做得好的中国卖家,99%依靠“选品+供应链+爆单”模型,但安克选择完全不同的路径:

它做的,不是“选品”,而是“构建品类生态”。

以充电器为例:

初期主推USB-A 5W轻巧款,抢占通用市场;

随着iPhone快充普及,推出PD 18W和GaN快充头;

逐步向车充、无线充电、PD电源线、USB-C数据线等周边延伸;

再做多设备一体收纳快充站、插线板等高客单配件。

每一个SKU背后都有完整的市场分析、用户调研和生命周期预估。

它不是做热销产品,而是:做整个使用场景的“标准配置提供者”。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

消费电子类目变化快,只有抓住“慢变量”才能形成护城河。

三、精细化运营体系:全链路数据反推策略

如果你去看安克的后台,会发现它是极少数做到了“亚马逊运营全闭环”的企业。

包括但不限于:

流量获取系统:关键词排名+广告投放ROI双维监控,每天定时调价+定向投放;

转化率系统:五点描述+A+页面+视频分发+QA答疑,内容每日复盘优化;

差评机制:系统识别1-3星负评,自动推送给客服+产品经理,形成闭环;

库存&补货系统:自动监测周转天数、BSR变化,触发补货或清库存建议。

很多亚马逊卖家靠“人盯人”运营,安克靠“机制驱动+系统协同”。

再比如:他们对每一条广告的考核指标,不仅看ROAS,还看“订单结构”:

新客比例?

关联产品购买率?

复购路径?

这种运营思维,早已远超“单次利润最大化”,而是: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

四、跳出亚马逊:为什么安克早早开始做DTC官网?

安克早在2016年就上线了自己的DTC官网(www.anker.com),在那个中国卖家还普遍依赖亚马逊和eBay的时代,它已经开始布局用户自有资产池。

你可能问,既然在亚马逊卖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要费心做官网?

这就要回到品牌长期主义的本质:

平台卖货要的是流量,平台官网沉淀的是关系。

亚马逊可以带来爆发式销售,但:

客户数据不属于品牌;

复购路径不可控;

用户运营缺乏弹性;

无法进行产品测试与私域触达。

而官网,是品牌与用户建立深度关系的主阵地。

安克的官网不是“再卖一遍亚马逊产品”,而是承载以下关键战略职能:

新品测试

每款产品先在官网上线一周,用限量众测方式收集首批真实反馈; 收集数据后才上线亚马逊,减少差评风险。

用户数据采集

通过官网注册、订阅、积分、晒单、反馈问卷等形式,沉淀第一方数据; 这些数据用于产品优化、广告投放受众建模、CRM运营。

高毛利品类分发

一些高客单、高利润品类(如投影仪、扫地机)在官网转化更高; 还能减少亚马逊佣金,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品牌表达

官网允许定制页面风格、品牌视频、内容传播; 塑造“品牌感觉”,增强用户忠诚度。

你看,它做官网不是为了“多卖点货”,而是:

建立一个与用户直接对话的数字基座。

五、打通全渠道:安克是如何构建多触点、多场景的消费闭环?

你以为安克只在线上强?其实它在线下也做得很深。

从2019年开始,安克系统性推进“线下全渠道拓展”:

零售商渠道:BestBuy、沃尔玛、Target

安克与北美前三大3C零售商均达成合作。

其核心策略是:

货架陈列一致化:每个SKU视觉风格与线上同步;

促销节奏联动:官网+平台+门店统一价格体系;

销售数据打通:与零售商共享库存周转、动销数据,用于预测补货。

他们甚至派出“零售体验优化小组”,每月巡店,确保陈列不出错。

电信运营商合作:AT&T、Verizon

安克针对手机配件类目,深度与AT&T合作推出联名定制款充电器; 通过合约机套餐捆绑销售,提升销量并切入高端客群。

Pop-up快闪+品牌体验店

在纽约、东京、慕尼黑等地,安克开设了短期体验店; 展示新品、收集反馈、提升品牌存在感。

你看到的销量背后,其实是一整套“渠道分发 ×用户体验× 品牌增强”三位一体策略。

六、全球矩阵化运营:每一个渠道,都能“复制系统性胜利”

安克做渠道的逻辑,不是“哪里有机会去哪里”,而是:“哪里能复制系统胜利,才去哪里。”

举几个例子:

多平台平衡策略

亚马逊:打销量、品牌曝光、用户信任

官网:做高毛利、用户运营、测试与反馈

沃尔玛+Target:做品牌展示、全渠道闭环

TikTok+Facebook广告:做兴趣种草、私域转化

YouTube测评联盟:做搜索SEO+品牌认知

每个平台都有明确KPI,绝不乱打。

渠道系统中台

安克内部有一个独立部门叫“渠道系统中心”,核心职责是:

整合全平台库存、价格、动销数据;

建立“渠道健康度仪表盘”:每天看各平台ROI、库存周转、退货率、评论增减等指标;

统一处理平台冲突(如价格打架、库存误差、广告预算冲突)。

这个机制的最大价值是:不靠人盯死,而靠系统自运行。

小结:安克的渠道哲学,是系统性的布局,而非机会主义

安克做渠道,做对了三件事:

把亚马逊当跳板,而不是靠山;

官网不是销售补充,而是用户资产的主阵地;

多平台不是占坑,而是要建立“打法矩阵 + 执行机制 + 数据闭环”。

它不是在“占平台”,而是在“建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安克在别人依赖一个平台时,它早已建立自己的全域分发网; 在别人苦苦打单品时,它已经在构建全场景品牌体验。

渠道布局,最终不是为了“卖货”,而是:

让用户无论在哪个平台、哪个城市、哪个场景,遇到的,都是你。

第五部分|组织之道:让“正确的事自动发生”的公司,才能穿越周期

在我接触过的所有中国出海企业中,安克是极少数能“稳定盈利+持续增长+跨品牌扩张”的典范。

我一直在想:

它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产品?没错,安克产品确实稳; 品牌?也对,它品牌做得极其克制且强; 供应链?当然,这是一切硬件公司的地基。

但这些都还不够。

因为我见过太多企业,产品也还行,品牌也有调性,但为什么几年后就不行了?

——答案是:组织垮了。

要真正穿越周期,核心只有一句话:

“让正确的事,在不依赖创始人、也不依赖英雄主义的前提下,自动发生。”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安克的组织系统之道。

它不追求组织性感,也不讲“文化故事”,但它做了几件事,构建起了一个真正“可规模复制”的跨国硬件企业运营系统。

这一部分,我将从五个方面展开深度解读:

一、从“创始人驱动”到“机制驱动”

我们先从一个事实说起:

安克创始人阳萌,是前Google工程师,拥有极强的产品感知力和工程管理能力。

但这家公司最大的不凡之处不是“创始人有多强”,而是他在很早期就完成了从“个人决策中心”到“组织决策系统”的过渡。

早在2015年,阳萌就做了一个大胆决策:

将所有产品线划分为独立的BU(业务单元),每个BU有自己的研发、营销、品控、财务预算,独立核算,独立目标,利润导向。

而总部只保留:

财务审计与合规

品牌一致性

中台能力(IT、供应链、法务)

战略预判

这个结构,极像美国科技公司,也极不“中式”。

它的好处是什么?

避免“等老板拍板”;

激发一线团队的目标感和主人翁意识;

让BU成为“小安克”,每一个都能打胜仗;

创始人可以从“做事”中抽身,专注“做系统”。

很多人说,中国公司走不出“老板拍板—部门执行—层层走形”的路子。

安克,绕过去了。

二、组织成长机制:从招人做事到“招系统建组织”

我经常讲一句话:

“招人是解决现在的问题,建机制是防止未来的问题。”

安克的组织成长哲学不是“堆人”,而是“生长结构”。

结构先于人员

每年年底安克会先做一个“战略工作分解图”,所有战略被拆成可执行模块,每个模块要求负责人、目标、资源预算、KPI。

再根据这个结构去“配人”,而不是先看“有谁”,再配事。

人岗分离机制

安克不讲“谁谁谁是功臣不能动”,他们有严格的岗位轮换、评估机制。

高管中不少人三年内调岗2次,背后是一种理念:

人永远在变,但系统不能变。

组织不依赖明星员工

在安克,你看不到“某某总监一手打造爆款”这种故事。

因为所有爆款的成功路径都有一份标准化复盘文档,明确写明:“这套打法是否可复用?可在哪个团队复制?依赖了哪些人力资源、哪些供应链配合?”

如果不可复用,那就不叫机制,只是一次意外。

安克追求的是“少数英雄,众多机制”。

三、人才策略:招人不是看简历,是看是否匹配系统

在零亿出海实战营里,很多同学问我:

大师兄,我们到底该招什么样的人?

我说,看安克怎么招人就行了。

安克的用人策略有四个关键词:

英语不是第一位,结构思维才是

安克面试研发、产品、运营岗,英语只是工具。

真正重视的是这个人是否具备“结构化问题解决能力”:

是否能将模糊问题拆成三步走?

是否能从数据里找出问题根源?

是否能提出可执行的优化方案?

这套能力才是支撑全球运营的关键。

海归不稀缺,能落地才稀缺

阳萌自己是Google背景,他反而最忌讳“空谈战略不落地”的海归。

在安克的管理层中,不少是“本地985”+“长期一线磨炼”型的人才。

他们强调“能干活、能组织、能承压”的复合性。

晋升机制透明,反对“拍脑袋提拔”

安克有非常明确的P级与M级两条晋升通道:

专业岗(P)强调深度,适合专家路径;

管理岗(M)强调协同与组织能力,适合管理者。

晋升评估不看老板打分,而是看:

关键项目的复盘文档;

团队成员的满意度反馈;

年度目标达成情况(OKR)。

做到了一点:让人才晋升可预期,而非“凭运气”。

人才流动是常态

安克每年内部会推动10%跨BU流动。

不是惩罚,而是激活。

你做过Soundcore音箱的海外市场运营,也许明年你会被调去做Eufy智能家居的产品经理。

听起来跨度很大,但他们有一整套“知识转移手册”、“技能映射系统”,帮助你快速适应。

组织不是静态结构,而是流动网络。

安克在人这件事上,做到了“人才流动 × 组织稳定”共存。

四、全球文化融合:不是“本土化”,而是“共享文化”

安克的全球业务如今覆盖70+国家,海外员工占比接近40%。

但它从来不讲“在地文化差异”,而是讲“全球标准统一”。

他们的理念是:

本地运营可以个性,但组织文化要统一。

比如:

所有国家员工年度考核机制一致(OKR+360度反馈);

所有跨国会议都用英文,统一模板,不接受PPT风格自定义;

所有团队都要定期填写“问题日志”,统一格式,便于全球知识回收。

他们不相信“靠文化软融合”,而是靠流程强融合。

再比如在人才使用上,他们有一个特别机制:

“国际旋转岗”

高潜员工(无论中方还是外方)都会被安排去总部/分公司轮岗6-12个月。

目的很简单:打破隔阂,统一文化,提升效率。

安克不是多元文化公司,而是“同一文化,多地执行”的公司。

五、中台能力:让前线灵活、后端稳固

最后我们来讲安克组织系统最底层的“肌肉”——中台。

它是“让正确的事自动发生”的基础设施。

安克的中台不是互联网意义上的“数据大脑”,而是一整套集成:

产品中台

所有产品设计、包装设计、文案、FAQ、配件图、尺寸参数,全在中台系统调取;

新SKU上线周期缩短30%,错误率下降80%。

供应链中台

自动识别全球各地库存风险,联动调整采购计划;

遇到亚马逊补货窗口自动触发提醒。

内容中台

所有平台的主图、视频、短文案统一存储、自动适配不同平台格式;

社交媒体内容统一标签,可追踪每条投放ROI。

客服中台

全球客服话术统一模板,所有邮件、聊天、电话记录进系统;

一件产品出现重复问题,系统自动标红推送给产品经理。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自动化”:

人做判断,系统做执行。

小结:安克的组织之道,不是拼人,而是拼机制

总结本章节讲的五个要点:

从“创始人拍板”转为“BU驱动 × 机制协同”;

建立组织结构先于配人的机制,做到人岗分离、岗位流动;

人才不靠明星,而靠系统选拔、轮岗融合与结构训练;

全球协作靠共享流程,不靠软性认同;

中台做支撑,前线跑得快,后方不掉链。

这就是为什么安克可以从一个充电器小品牌,成长为全球TOP消费电子品牌。

它不是靠某个天才,而是靠一套可以“复制胜利”的机制。

下一部分,我们将进入最终篇章:战略之道。

在这十年风云变幻的时代,安克是如何抓住“智能+消费升级”的双重趋势,一步步走上千亿市值的全球舞台?

第六部分 战略之道|安克如何踩中时代红利,又避免被红利吞噬?

在这个卷平台、卷算法、卷供应链的出海时代,安克创新没有靠资本故事,也没踩过流量神话,却实现了十年稳健增长、市值突破千亿的壮举。

安克不是科技独角兽,却拥有超高复购; 不是DTC明星,却在全球70+国家拥有过亿用户; 不做平台,却在亚马逊、沃尔玛、BestBuy几乎年年霸榜。

回顾过去十年安克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它不是某一年突然爆发的幸运儿,而是一家战略节奏极其清晰、路径选择异常克制的企业。

它既踩中了智能硬件出海的红利,也避开了短视策略带来的“反噬陷阱”。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安克的战略系统——它是如何在混乱周期中稳步前进,并不断“做对的选择”的?

我们分五个部分展开解读:

一、从Google工程师到出海品牌:安克的第一性原理出发点

要理解安克的战略哲学,必须从创始人阳萌说起。

2008年,阳萌在Google担任软件工程师,当时负责Chrome浏览器的早期稳定性测试。

他发现:

稳定性,不是开发者最关注的,但却是用户最敏感的。

后来他离职回国创办安克,第一个产品不是蓝牙耳机,也不是智能投影,而是一个“超稳定不炸机的充电宝”。

你以为这只是产品选择?其实是战略起点。

阳萌相信:

“我们不做最新,也不做最大,我们做最稳定。”

于是你看到:

它没有追风口:2016年不碰共享经济,2018年没上区块链,2020年也没做NFT。

它没有造神话:不融资、不讲估值、不拼融资轮次。

它没有靠投流:广告预算始终占营收比例低于10%。

它从第一天起就回到四个字:

创造价值。

你可以说它慢,但它从来不走偏。

二、时代趋势背后:安克踩中的“慢变量红利”

一个企业的战略,最容易被“时代快变量”所绑架:

平台流量变化:算法更新、推送规则改了;

渠道机会消失:广告成本涨、物流政策变;

用户偏好漂移:今天要环保,明天要AI。

但安克能持续增长,靠的不是对“热点”的灵敏嗅觉,而是对“底层趋势”的笃定下注。

它踩中了三个“慢变量红利”:

消费升级 + 全球用户对稳定品质的需求

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全球用户开始对配件、充电、数据传输、音频体验提出更高要求。

以前“能用就行”,现在“用得舒服才行”。

安克瞄准的,正是这个慢慢爬坡的认知升级。

亚马逊平台 + 数字消费迁移

2014年-2019年,是北美消费电子在亚马逊平台爆发的五年。

别人做短线爆款,安克做“超级稳定SKU矩阵”; 别人追流量红利,它追关键词口碑。

智能硬件 × 用户场景延伸

从移动电源→快充→数据线→音箱→家居摄像头→扫地机器人→投影仪……

每一个扩张,不是跨界,而是顺着“用户使用场景”自然延展。

这背后,是战略克制:不把增长当成目标,而是当结果。

三、战略选择:如何判断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很多公司做决策,靠老板拍脑袋、高管提案、数据拉扯。

安克的战略决策方式非常理性,它有三道“判断过滤器”:

用户价值先行

一个新产品要上线,首先由“体验小组”评估其是否真正解决用户痛点:

是不是刚需?

市面上已有产品是否“好用但不稳定”?

有没有重复购买逻辑?

举例:安克做激光投影仪Nebula前,用6个月时间做用户访谈,结论是:

“90%的投影仪使用者希望更便携、续航更长、更易联网。”

于是安克产品设计从“技术性能”转向“使用友好”。

品类逻辑严选

进入一个新市场,安克会画出“品类成长曲线”,标注:

市场增长率

渗透率

毛利空间

用户认知度

技术壁垒

然后选中“刚突破启动期、但竞争尚未充分”的蓝海切口。

它不会“第一个吃螃蟹”,但一定是第一个“把螃蟹做得最好吃”的。

组织承载力评估

安克从不“高举高打”,每一个扩张都问一句:

BU是否有带头人?

是否能快速拉出团队?

是否能在现有供应链里做资源调配?

是否已有70%的能力储备?

如果组织没准备好,再大的风口都不碰。

阳萌说过一句话:

“组织跟不上战略,战略就是空话。”

安克的每一次扩张,看似慢,其实“慢就是快”。

四、战略边界:安克如何说“不”?

所有战略的本质,都是资源分配。

一个公司真正能走多远,不仅取决于它做了什么,更取决于它明明能做,却没有做什么。

安克的克制,在出海圈里堪称“异类”。

不追“热”而追“稳”

很多品牌2019年涌入蓝牙耳机、2020年做直播电商、2021年转元宇宙硬件、2022年冲进AI配件……

安克看了一眼,全放弃。

不是看不懂,而是:

看得懂风口不等于有能力承接;

短期热点未必能支撑长期盈利;

战略上讲的是系统收益,而不是单点爆发。

阳萌内部开会反复讲一句话:

“战略的最高形式,是自我约束。”

不乱造品牌

很多企业搞“多品牌矩阵”,一口气孵化五六个新品牌。

安克也有子品牌(Eufy智能家居、Soundcore音频、Nebula投影仪),但每一个品牌都:

拆出独立BU负责制;

有独立P&L、渠道、市场团队;

拥有清晰的品类边界,不相互侵蚀。

并且品牌极其统一,不会出现“声音太多,辨识度太低”的混乱。

它不是造品牌,是守住“品牌核心秩序”。

不碰制造,却深耕供应链

安克至今不自己建厂。

但它对供应链的掌控非常强。

跟30+核心代工厂战略合作,签署5年供货/交付/品质稳定合同;

对每一款新模具参与共创,要求并行开发样机、迭代路径;

所有关键物料冗余3倍备选供应商,防风险;

不在最卷的广东找独家厂,而是去湖南、江西、越南配资源。

你以为它不做制造,其实是建立了更稳健的“供应链控制力”。

五、战略修正力:安克如何避免“战略沉没成本”?

战略不怕走错路,就怕明知走错也不掉头。

我观察过太多企业:立了个目标、投了资源、喊了口号,发现不行了也不敢改。

为什么?因为:

“怕团队士气受打击”;

“怕老板打脸”;

“怕投资人问责”;

“怕承认过去判断错了”。

安克不是。

它在每年12月战略复盘时有一条铁律:

“若目标未完成,必须给出停or改的方案。”

我们来看几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Soundcore Motion+音箱推入巴西失败

2019年Motion+计划以“性价比爆品”方式进入巴西市场,结果因为:

清关政策变动导致成本飙升;

本地售后无法支持高配件率产品;

付款周期过长,压缩现金流。

安克及时止损,取消后续SKU计划,改为“基础款 E系列”布局拉美市场。

项目复盘文档公开给全公司学习,核心教训是:

“不能用一个国家的成功模式套用另一个国家。”

案例二:Eufy尝试家庭安全云订阅失败

2020年安克尝试仿照Ring等品牌做“云存储订阅 + 硬件免费”模式。

但团队发现:

安克用户心智以“买断制”为主;

订阅带来高客服成本;

法规和数据合规存在灰区。

于是迅速调整为“本地存储 + 可选订阅”,以“隐私保护”做差异化。

如果是别的公司,可能就继续亏钱运营订阅部门。

安克反而用错题反推出新USP:数据不上云,隐私最安全。

这就是战略的弹性与反脆弱力。

六、小结:真正的战略,是系统性长期主义 + 清醒的边界感

安克的战略逻辑我总结为五句话:

不是跟风,而是识别“慢变量”;

不是博弈,而是精算“组织承载力”;

不是激进,而是稳中布“价值密度”;

不是盲投,而是理性止损、快速迭代;

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构建“无论未来如何都能生存”的机制。

它不走捷径,但总能提前出发。 它不求爆发,但从未掉队。

它的战略说穿了四个字:不贪,不急。

总结 启示录|从安克身上,我学到了什么?

我常说,研究一个优秀企业,不是为了模仿它做什么,而是理解它为什么这么做。

安克的故事,其实不那么“性感”。

没有亿级投流,没有网红联名,没有一夜爆红。

它是典型的:

起得不早,但起点很稳;

走得不快,但从未掉队;

不求轰动,但赢得尊敬。

我自己作为创业者、实战营总教练、系统打造者,在安克的成长路径中,看到了无数可以复用的原则与逻辑。

今天这篇1.5万字解读,我希望你最后记住的,不是它的年营收、净利润,而是它背后让公司活得久、走得稳的底层方法论

我来总结十条安克给我的“硬核启示”:

一、战略的核心,是学会说“不”

你看安克,这么多年:

不碰流量投机;

不蹭AI风口;

不靠明星爆款;

不走融资爆发;

不烧钱造神话。

它做的,都是别人看不上,但一直有稳定需求的产品线。

它教会我们一件事:

创业不怕做错事,最怕的是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二、产品不是用来惊艳的,是用来不出错的

安克卖得最好的产品是什么?是:

那根你手机插了三年都不换的线;

那个你出国必带的快充头;

那个你爸妈用完说“这个还挺好”的音箱。

没有炫技,没有噱头,但耐用、稳定、可靠。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真正打动人心的产品,不是让人“哇”,而是“没毛病”。

三、品牌不是营销出来的,是交付出来的

你发现没?

安克几乎从不打“品牌故事”。

没有创始人光环;

没有明星背书;

没有情怀视频;

没有情绪包装。

它的品牌靠什么?

靠每一个用户用完之后,默认下次还买你。

这就叫:

品牌不是一次传播,而是千次复购。

四、系统胜于英雄

在安克,你看不到“产品之神”“爆品总监”“运营一哥”。

你看到的是:

每一个产品,都有复盘路径;

每一个流程,都有优化空间;

每一个结果,都是系统决策。

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能复制的成功,才叫能力;一次性的爆发,只是运气。

五、组织的终极任务,是“让正确的事自动发生”

安克在组织管理上几乎是教科书级别:

每年战略拆分到BU;

每个岗位有评估标准;

每个项目有跨部门负责人;

每次失败有标准复盘机制。

你会发现,它不是“管住人”,而是“建机制”。

机制一旦建好,组织自己会成长。

六、渠道是关系,不是投放

很多人把渠道当“广告平台”,今天抖音,明天TikTok,后天做亚马逊……

安克却把渠道分成三类:

流量渠道(获取用户)

用户渠道(沉淀关系)

品牌渠道(建立信任)

每一个触点,都有长期ROI考量。

它让我们重新理解了一个词:

渠道不是分销,而是关系管理系统。

七、增长不是爆发,而是系统复利

很多人羡慕安克的增速——

2024年营收247亿,同比增长41%;

净利润超21亿;

亚马逊多个品类全球Top 3。

但它告诉我们:增长不是“加速冲刺”,而是“稳中加固”。

复利,从来只青睐不着急的人。

八、创始人最大的价值,是抽身做系统

阳萌这个人,低调到几乎没人知道他长什么样。

但他做了一件很多创始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

在公司还不大时,就退出一线,建立“让别人能把事做对”的机制。

他不是“创始人思维”的代表,而是“系统设计者”的典范。

九、节奏感,是公司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安克不是不追热点,而是总比别人慢半拍。

但这种“慢”,是自控,是克制,是预判。

它不上头,不焦虑,不浮躁。

它的节奏,是:

早一点不急;

慢一点不慌;

稳一点更远。

十、价值主张:让用户信任你,就别让他失望一次

安克始终把“用户信任”当最高战略指标。

不是销售额,不是ROI,不是GMV,而是:

用户能不能把你当成“默认选项”。

这份信任,一旦建立,一辈子都在复购。

你不会每天讲品牌,但别人每天都在选你。

写在最后:大师兄的感悟

安克教我的,不只是怎么做品牌、做产品、做组织。

它教我一个思维方式:

越是浮躁的时代,越要稳健。 越是诱惑多的环境,越要清醒。 越是难预测的周期,越要构建“反脆弱系统”。

创业的路,从来都不是跑得快,而是:

选对方向,

找到节奏,

构建机制,

长期陪跑,

踏实走完。

致敬安克,致敬每一个用系统走出来的中国品牌。

我们不求奇迹,但我们可以靠机制,走出自己的奇迹之路。

——零亿出海创始人 跨境大师兄Peter 敬上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98出海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

站点推荐

98IP
98IP提供全球8000万优质住宅IP代理,支持Http和Socks5协议,确保100%高质量IP。
98TG
98TG全球网址导航社交流量生态圈 · 为全球跨境电商提供精准社交媒体一站式引流推广。
TG-NEWS
最新的Telegent咨询,各种TG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热门标签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