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跨境支付一体化进程在加速,但还有些问题需注意
题图来源 | pexels
随着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在区域内推进两国以及多国间的跨境支付互联互通,对这片相对新兴但又正在走向另一个阶段的市场区域来说,同其中的机遇一样,挑战也正随之日益显现。
在于不久前迎来柬埔寨的加入后,东盟区域支付互联互通合作倡议(RPC)的阵营中已经迎来了 9 名成员国。与发起时的 5 家相比,这一旨在推进各国之间进行更快、更实惠、更透明以及更具包容性跨境支付行为的愿景有了更多实质性的发展,并且也几乎将所有的东盟成员国囊括其中(目前只剩缅甸)。不过,现阶段,这些互联互通中更多会是双边之间的流动,于此,在东盟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SEAN+3 Marcoeconomic Research Office,AMRO)看来,这其中的复杂性也在增加。并且也会存在着一些诸如体系碎片化、监管协调、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AMRO 表示,RPC 的推进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各国央行和监管机构的参与程度、支付系统技术整合的能力、安全与防欺诈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央行与金融科技伙伴之间的合作深度。而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东盟地区的二维码码支付标准的全面实施也尚未完成。
AMRO 认为,由国际清算银行(BIS)创新中心主导的“Project Nexus”项目,将是未来推动 RPC 发展的关键举措。
Project Nexus 旨在建立一个全球跨境支付框架,高效连接各国的即时支付系统(Instant Payment Systems)。但与目前以双边为主的协定(RPC)不同,Project Nexus 提供了更高的效率与可扩展性,使东盟各国央行能够更加便捷地管理区域内乃至全球的跨境支付与资金转移。
AMRO 进一步指出,全球支付一体化的构想并非新鲜事。早在二战之后,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便曾提出建立一个使用统一货币的全球支付体系,以实现国际贸易收支的平衡。然而,这一方案并未被采纳,最终取而代之的是缺乏自动调节机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而除了上述构想,“欧洲支付联盟”(EPU)也可以是另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该联盟于 1950 年至 1958 年间运行,随后被《欧洲货币协定》所取代,其运行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全球支付体系的一些理念。并且即便在今天,EPU 也依然被视为促进区域贸易的典范。
AMRO 称,东盟可以从此类模式以及长期以来关于区域货币单位的讨论中获得启发,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与汇率风险,推动区域贸易更加顺畅。
该机构表示,一个高效运行的区域支付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并减少资本流动的波动性。为实现这一目标,其关键会在于能否为各国提供使用区域支付系统的有效激励机制。接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 RPC,以及 Project Nexus 等倡议的逐步成型,东盟成员国之间持续的合作将是加快一体化进程的关键。
作为背景,正如本栏目多次报道,东盟区域的支付互联互通(RPC)倡议于 2022 年底正式启动,旨在解决长期困扰跨境交易的诸多难题,例如支付流程依赖多个银行中介机构,以及普遍使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等问题。
传统上,东盟区域内的跨境支付存在碎片化、缓慢且成本高昂的问题,在过去,一国买方向另一国卖方支付款项,往往需要通过多家银行进行操作,并涉及多次货币兑换,这不仅导致费用高昂,还会造成交易延迟。而借助 RPC,支付可直接以本币完成,大大提升了效率与便利性。
同时,在 RPC 出现之前,跨境支付面临着诸多障碍,包括由于中介机构众多而产生的高额交易费用、支付和结算处理时间缓慢、不同银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有限、以及阻碍统一支付系统发展的监管差异。通过应对这些挑战,RPC 正在创建一个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且更安全的支付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RPC 也在致力于推进二维码支付的标准化。目前,这种非接触式支付方式正在被各参与央行整合,通过通用的二维码格式标准化国家支付系统确保跨境交易的无缝衔接。
目前,已有多个二维码系统接入了 RPC,这包括柬埔寨的 KHQR、印尼的 QRIS、老挝的 Lao QR、马来西亚的 DuitNow、菲律宾的 QR Ph、新加坡的 PayNow、泰国的 PromptPay、越南的 VietQR 等。此外,据报道,日本也在探索将其二维码支付系统整合到 RPC 中,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全面实施。
展望未来,AMRO 强调,尽管东盟地区仍会面临挑战,但其中,政府、央行与私营部门之间的持续协作,将成为这一倡议成功落地的决定性因素。而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未来,跨越东盟各国的无界支付有望成为常态,并将为企业、旅客乃至整个经济体带来全新机遇。